您的位置:首页>科技 >

“链”就六大产业 浙江衢州要当工业发展“后劲生”

来源:科技日报  

洪恒飞 王霞君 科技日报记者 江耘

站在衢江大桥上远眺,可见两岸绿树成荫,水天相映。沿江向南,突出绿色产业标签的衢州智造新城,注重招引高端项目、强化科技创新,加快推动价值链向“微笑曲线”两端攀升,折射出浙江衢州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的后劲。


(相关资料图)

浙大衢州“两院”研究员正在操作多层共挤吹膜实验装置。洪恒飞/摄

“春雨润泽后的衢州,空气尤显清新,可以改变人们对化工城市的固有印象。”3月下旬,浙大衢州“两院”(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衢州分院和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副院长朱耕宇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科技支撑产业转型是关键所在。

地处浙、闽、赣、皖四省交界处的衢州,是浙江化工产业的重要基地,拥有国家氟硅新材料产业基地和中国电子化学材料产业基地两块“金字”招牌。近年来,衢州深入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培育发展了新材料、新能源、集成电路、智能装备、生命健康、特种纸六大标志性产业链。

2022年,衢州市全年GDP首次破2000亿元大关,增速位列全省第二,从1500亿元增至2000亿元,仅用了3年时间。同年,衢州市工业投资、制造业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分别增长46.3%、60.3%、116.4%,增幅均为浙江省内第一。

打造化工新材料科创高地

今年3月,对于衢州鹏辉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来说,相当忙碌——在衢州智造新城内占地282亩的一期电芯厂房刚竣工验收,首批新设备接着入场调试。

该公司总经理王艳双介绍,按计划,衢州鹏辉储能电池项目将于今年6月份投产,首期产能10GWh,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超70亿元。企业将凭借高自动化生产线及储能电芯技术,助力衢州锂电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

截至2月底,衢州智造新城已开工69个市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1亿元。

作为衢州的首位产业,当地新材料产业主要涉及氟硅新材料、动力电池材料、电子化学材料三大主要领域。2022年,全市新材料产业实现规上产值850亿元,同比增长46.3%。

衢州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志成介绍,衢州正全面实施工业强市十大专项行动,围绕六大产业链,打造千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部署创新研究院,推进重大科创平台建设,加强市校合作、聚力招才引智。

2018年,浙大衢州“两院”落地揭牌。近五年来,契合当地产业所需,总投资20多亿元,浙大衢州“两院”已形成“8个研究所+1个中试实验实训基地+1个分析测试中心”的科研布局。

“化工新材料领域的技术转移转化,尤其需要中试场地。目前中试实验实训基地已承接中试项目20余项,拥有中试生产线20余条,吸引了多家省内外企业慕名前来,正形成衢州招商引资的2.0模式。”朱耕宇介绍,目前浙大衢州“两院”已经孵化7家企业,今年有望新增4-5家;与巨化集团作为核心共建单位,建设浙江省高端化学品技术创新中心。

数周前,聚焦六大产业创新需求,衢州市政府分别与南京工业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化工大学超重力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签订合作协议,共建衢州基地和膜材料创新研究院、高端电子化学品创新研究院和化工新材料创新研究院,致力于实现“引进一个院士、带来一个团队、带动一个产业”的生动局面。

产学研融合重在人尽其才

“在一次衢江区举办的产业研讨会上,我们与几家企业交流得知,改善工艺以提升高耗能特种纸的环保性能,在当地很有需求。”入职以来,浙大衢州“两院”特种聚合物研究所副所长Lim Khak Ho和衢州企业“打”得火热。

不久前,第七届中国创新挑战赛(浙江)暨2022年浙江省技术需求“揭榜挂帅”大赛总决赛上,Lim Khak Ho团队凭借环保高性能标签离型纸关键技术开发项目斩获金点子奖,并和需求方达成合作签约。

“我到企业调研时,听过不少‘高薪聘来博士却留不住’的情况。产学研合作,核心是要帮企业解决人的问题。”衢州市科技局副局长胡姣良告诉记者,需要增强企业和人才互动频率,形成“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合作模式。

去年,衢州市科技局组织召开衢州市重大科创平台联席会议,谋划制订了《重大科创平台融合地方创新发展实施方案》《衢州市高能级科创平台比晾晒实施方案(试行)》,加强紧密创新主体和创新要素供需侧联系,推进产学研合作项目实现规上工业企业全覆盖。

“公开的研讨对接会是一种方式,也要考虑到企业技术需求具有封闭性,所以企业倾向于私下交流。”朱耕宇介绍,浙大衢州“两院”对科研人员的要求之一是——除做实验之外,剩下的时间多跑企业,跟企业家面对面交流,了解更多核心需求,真正为企业解决问题。

同样于2018年落地衢州的东南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院,2022年为100多家企业提供数字化改造服务上千次。举例而言,该院与浙江天际互感器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成为天际互感器建设“未来工厂”的数字孪生产品核心供应商,通过数字孪生数据与模型集成融合,推动企业全业务流程闭环优化。

根据衢州市科技局统计,2022年,浙大衢州“两院”、东南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院等7家科创平台共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320余场,参与企业千余家;与企业开展联合攻关、签订横向合同422项,合同经费1.42亿元,其中与衢州企业合作占比72.03%;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近3000次,转化科技成果73项。

山区县跑出创新“加速度”

今年1月,随着开化县绿色硅材料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成功获批,衢州市共有国家级高新区1家,省级高新区5家,是浙江省首个创建省级高新区县域全覆盖的地级市。

《浙江省“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年)》提出实施全域创新能级跨越提升行动,要支持工业大县建设产业科创平台,加大企业研发投入和研发机构建设力度;建立“一县一策”精准支持机制,深入实施山区26县高质量发展科技专项。

胡姣良介绍,位于浙西南山区的衢州,辖内县(市、区)均属于“浙江山区26县”,发展速度一度因科技人才基础薄弱、高能级创新平台缺位、顶级高等院校缺乏受到限制。

近年来,随着一批科创平台相继落地,衢州对标省创新型县(市、区),加大对县域产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按照突出制造业、产业发展前景较好、产业分类适度精准3个原则,引导每个县聚焦2个重点产业。

具体而言,柯城区以轴承智能装备和运动健康为主,衢江区以多式联运主导型现代商贸物流业和通用高分子有机材料为主,龙游县以碳基纸基新材料、精密数控和轨道交通装备为主,江山市以智能家居和智慧能源装备为主,常山县以高端装备零部件和“两柚一茶”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为主,开化县以有机硅新材料和糖醇为主。

以开化县为例,当地建立县领导挂联省内国企高效机制,与浙大衢州“两院”、电科大长三角研究院等大院名校深入洽谈合作。2022年,当地达成院县合作20余项,国家“特支计划”、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均实现“零”的突破;浙江省“尖兵”“领雁”技术攻关项目成功立项3项,创历史新高。

衢州市副市长李宁表示,县域的高质量发展一定要依靠科技创新这个制胜未来的关键变量,加快推进江山市、龙游县科技体制改革攻坚试点工作,以期实现科技创新整体效能跃升。

当前,围绕六大标志性产业链,衢州持续强化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本链、服务链融合、集成发力,打造一批“拆不散、搬不走、压不垮”的产业集群,促进工业发展“从项目到产业、从基地到高地、从局部到全域”的转变。

关键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