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科技 >

全球今热点:代表委员履职记丨郝海平委员:用创新药守护人民生命健康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记者 金凤

如何探索有组织科研创新模式,产出重大标志性成果?如何优化学院学科体系和研究方向布局?如何深化教师和学生评价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深造率……2月9日,站在中国药科大学高质量发展大讨论交流会现场,该校校长郝海平向师生们抛出学校今年14个攻坚克难专项行动的思路。


(相关资料图)

“我们要一起携手,共闯深水区、无人区,拿出‘看得见、说得出、师生认’的亮点成果,开展有组织的科研。”这是郝海平履新校长一职半年多后,试图带领这所药学高等学府迈出自我革命的第一步,也是他当选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后,建言献策的思索方向。

“建议国家在生物医药基础研究领域,加大力度推行有组织的科研,集聚全国力量凝练重大科学问题,组建学科交叉的国家级科学中心,建立国家和省市各级政府联动、长期稳定支持的机制,同时激励社会资本在早期介入,促进更多原创新药的产生。”今年,郝海平计划将“开展有组织科研、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的提案带到全国两会。

在约20年的科研时光里,郝海平只做了一件事:弄清药物和代谢物在体内如何发挥作用,并寻找新的药物靶点,为新药研发开辟蓝海。接受记者采访前,他还在与团队探讨,如何针对新冠等病毒感染,筛选广谱抗病毒药物,以增强人体免疫力。

在药学领域的长期耕耘,让他对制约药学发展的瓶颈越发关注。在深入多所高校科研院所调研后,他发现药学相关基础研究的布局比较分散,科学问题不够聚焦,研究的问题部分不是“真问题”,成果大多是以发表论文为终点。

“现在很多领域的研究都是拼盘式的,大家各干各的。各部委、各省市也都有自己的研发计划,量大而分散。”在郝海平看来,尽管这种科技资源分配体系的覆盖面广、受益人群多,但也会让科研人员疲于应对,不利于整合创新资源。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如果能自上而下地梳理出每个领域的‘卡脖子’问题和迫切的社会需求,集中国家的人财物,给予足够长的时间联合攻关,将有利于集聚创新要素、产出重大标志性成果,也能保持科研人员的定力,让他们心无旁骛地长期专注于一个研究项目,不必再为申请项目、填各种表格、走流程耗费精力。”郝海平说。

如何将科研成果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还需要迈过另一道坎。郝海平在调研医药企业时发现,很多看起来不乏创新性的基础研究成果,在市场面前缺乏吸引力。

“不少制药企业对药物研发的高投入、高风险心存畏惧,如果短期看不到收益,他们是不愿意投入资金研发。药企更愿意选择研发风险低的药物,毕竟,跟踪创新的成本低、风险低。”郝海平建议,在一些还不被市场看好但国家有重大需求的研究领域,可由政府牵头搭建平台,填补基础研究和产业化的中间空白地带,从而加速成果向产品的转化,带动企业和资本跟进。

“人类要攻克各种疑难杂症,就必须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上,不断集成人类的科学智慧,通过各种新药的发明创造,提升全人类的健康,这是药学人责无旁贷的使命。”郝海平说。

(通讯员姜晨对此次采访亦有贡献)

记者手记

药学,国家重托所赋,人类健康所系。特别是在新冠病毒肆虐的日子里,我们更迫切地需要诸多良药帮助摆脱病痛,走出阴霾。

人类用智慧抵达药学高峰的征途,需要科学和技术的联姻。新药研发的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一款创新药的上市,往往历时十几年、耗资数亿元。这要求高校院所的药学基础研究立足国家战略急需和人类健康的长远需求,寻找药物靶点、筛选候选药物、完善药物设计。同时,需要政府助力整合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需要企业加大对创新药的投入,探索前沿、稳定、高效的制药技术,共同提高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水平。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作为中国药科大学校长,郝海平委员带领学者们共同探索,围绕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代谢和免疫性疾病,集合人才、项目资源,结合AI、大数据技术进行药物设计筛选,为重大慢性病原创药物研发开拓新路径。

我们希望看到,在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中,有更多的代表委员能为我国的科研组织模式变革,科研机构设置完善,体制机制保障的健全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设性意见,为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