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科技 >

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取得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成效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记者 陆成宽

“报告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湖泊、湿地、山地、西北干旱区、东部超大城市群的生态环境建设取得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巨大成效。”在12月27日中科院召开的资源环境领域系列研究报告新闻发布会上,中科院科学促进发展局副局长张鸿翔介绍了报告的主要结论。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今年3月以来,中科院组织相关院属单位,充分发挥建制化队伍优势与学科积累优势,在长期系统性工作基础上,编制了《中国湖泊生态环境研究报告》等五份资源环境领域的研究报告。

各报告科学分析和揭示了湖泊等生态系统和西北干旱区等部分区域的长期生态环境变化情况,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变化状况,并提出了生态环境保护建议。

湖泊是大地的眼睛,也是流域系统健康的“晴雨表”,指示着流域中人与自然的协调状况。《中国湖泊生态环境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可利用湖库淡水资源总量显著增加,湖库对饮用水安全保障的作用更加凸显;大部分湖泊透明度上升,湖泊富营养化得到明显遏制;重要湖泊生物多样性水平稳步提升。

被誉为“地球之肾”的湿地,是不可替代的物种“基因库”。《中国湿地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湿地面积整体呈现恢复态势,保障我国水安全的作用更加明显;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湿地碳汇功能显著提升;湿地合理利用模式不断创新,保护体系日趋完善,恢复技术体系基本形成。

山地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主体,自然资源的重要蕴藏区、生物多样性的宝库;山区是以山地为依托、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区域。《中国山地研究与山区发展报告》显示,我国山地生态安全屏障骨干体系基本建成,水土流失防治卓有成效;建成了高效的山地灾害防控体系,山地灾害减灾成效显著;山区产业结构得到显著优化,现代化进程稳步推进。

我国西北干旱区,深处亚欧大陆腹地,有着广袤的戈壁和荒漠,河流和湖泊交织,自然景观独特。《中国西北干旱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报告》显示,我国西北干旱区水资源节约利用成效显著,用水效率不断提高;节水灌溉面积不断扩大,农业水生产效率显著提高;地表水体面积扩大,水质向好发展,水环境容量显著增加。

中国东部三个超大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以全国5.05%的国土面积,承载了 25.05%的人口,贡献了近40%的生产总值,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同时,高强度的人类活动给城市群的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严重影响了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东部超大城市群生态环境研究报告》显示,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三个城市群生态用地质量稳中有升,生态系统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大气环境和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污染物排放量明显下降;污水处理、固废处置和建成区绿地建设等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持续增强。

发布会上,中科院副院长张涛表示,系列报告作为资源环境领域的重要科技创新成果,在科学系统认识研究对象、驱动科学研究、提供决策咨询、推动我国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战略价值。

(图片由中科院声像中心提供)

关键词: 生态环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