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科技 >

建设助奥科训大本营,保障运动健儿创佳绩——记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个人,北体大二七国家冰雪运动训练科研基地负责人赵焕刚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记者 华凌

2022年北京冬奥会,冰雪健儿突破自我的瞬间仍激动人心,其中摘取7金3银2铜的我国运动员备战期间均曾进驻国内科训大本营——北体大二七国家冰雪运动训练科研基地训练、测试,如取得中国男子速度滑冰项目首金的奥运冠军高亭宇,自2019年起便在基地长期驻训。他对这里的冬奥备战服务保障,特别是设备设施先进健全、科技含量高等是赞不绝口。

那么,如何在冬奥备战周期中让基地成为我国科技助奥的前沿阵地?4月8日,科技日报记者采访到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个人,北京体育大学二七国家冰雪运动训练科研基地负责人赵焕刚。

攻坚克难,保障冬奥健儿创佳绩

“这个奖不是我个人的成绩,其实是我们整个团队集体的荣誉。”赵焕刚表示,“我带领的团队是一批90后的年轻人,富有朝气活力、颇有工作责任心。”

据介绍,基地建设有速滑馆、体能馆(轮滑馆)、康复中心(游泳馆)、综合风洞馆、滑雪风洞馆(沙池和报告厅)、两个六自由度训练馆、运动员公寓等场馆。为了提高服务保障工作的科技含量和专业度,赵焕刚组建的二七基地科技工作团队,按照国家体育总局和北京体育大学的战略部署,全力配合将基地打造成集训练与科研为一体的冬季运动项目科研平台。在北京冬奥备战期间,基地充分依托北京体育大学学科人才优势,累计服务保障速度滑冰、短道速滑、花样滑冰、高山滑雪、越野滑雪、雪橇、雪车、钢架雪车、空中技巧、北欧两项、平行大回转、冰壶等30余支冬季项目队伍,近4万人次的驻训和调训。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基地安装全球领先的SwissTiming计时计分系统,助力训练,提高比赛成绩。然而,最初引进这么先进的系统,正值新冠疫情暴发,(在系统安装完成后)德国的核心专家团队到不了现场进行培训指导,更谈不上进行日常运行维护。

时不我待,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办?按照国家体育总局提出的“一刻也不能停,一步也不能错,一天也误不起”的冬奥服务保障要求,赵焕刚带领团队迎难而上,夜以继日通过远程线上视频接受国外专家的培训,其间最大难题是要克服语言上的障碍。对此,赵焕刚要求大家反复播放录屏,学习琢磨,并把任务细化到个人,然后不断开会讨论,汇总问题,不懂的就及时发邮件向国外技术专家请教,如同拼图一样,逐渐把这套复杂的系统搞懂应用。与此同时,根据我国运动员对训练数据指标的特定需求,向国外专家提出对原系统的修改建议,升级完善。

据了解,整套系统自从2020年11月安装完成,远程升级优化10余次,使用超100次,采集运动员数据超过2000人次。尤其在疫情封闭环境下,保障完成大量训练和比赛任务,达到以赛代练的目的。

每日节电近万度,实现“绿色备战冬奥”

作为速度滑冰国家集训队的大本营,基地速滑馆各项技术指标全面向奥运比赛场馆国家速滑馆看齐。而作为亚洲首个采用二氧化碳制冰的速滑馆,冰场在刚刚接手时,运营维护工作是个难题。

赵焕刚介绍说,针对这个情况,基地迅速组建制冰浇冰团队,通过每日24小时的数据记录,以及从加拿大制冰师马克先生和国内制冰师中不断汲取宝贵经验,逐步掌握在二氧化碳制冰技术下,冰场日常维护以及制冰技术,冰场质量不断提升,以一流冰场为目标前进。这为后期首都体育馆和国家速滑馆二氧化碳制冰维护提供宝贵的经验。

为保障运动员训练,速滑馆冰面温度维持在-7℃,而场馆需达到15-16℃、30%的恒温恒湿的状态。高标准的训练环境伴随着大量的能耗。速滑馆在最初运行中耗能非常大,每日用电量达26000度电。于是,赵焕刚团队每天研究,边干边学,采取各种方法节能,不断探索优化出完整的节能方案。最终,与2019年交接运营时相比,速滑馆每日可节省近10000度电,实现基地内的“绿色备战冬奥”。

光阴荏苒,赵焕刚在基地工作已近三个年头,由于平时工作繁忙,与家人聚少离多,最长达140多天隔离期。现在回想,他感慨道,“孩子一不小心就大了,在自己不在的日子里,居然学会了很多技能。而在基地服务保障冬奥的岁月里,不管遇到什么,都坚定一个信念,即一切为了实现冬奥梦!”

(受访者供图)

关键词: 冰雪运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