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科技 >

李兴钢:山林场馆点睛冰雪世界

来源:科技日报  

视频:听“双奥”总师讲中国第一座“冰上F1”场馆

科技日报记者 何亮 实习记者 都芃 

站在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最高点向下看,赛道和内部建筑隐藏在屋顶下,仿佛消失了一样。蜿蜒起伏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依山势而建,1975米的赛道共设计了16个弯道,架设在赛道上的遮阳屋顶,在保护运动员和赛道的同时还能最大限度的降低能耗。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总设计师李兴钢还在遮阳屋顶上边设计了很多步道和亭子,就像沿着山建造的一个长长的游廊,走上步道,步移景异,山林景色,尽收眼底。

在李兴钢看来,延庆赛区的整体设计中,这个屋顶步道是送给大众最好的礼物之一。在这里可以体验“冰上F1”赛事的速度与激情,还能观赏延庆赛区的“秀美山色”。基于对建筑与环境的多年思考,李兴钢形成“胜景几何”的理念——人工与自然交融共生,冬奥场馆不抢夺整个山水环境的光辉,而是点缀在山水之间。

越过“鸟巢”之后的又一座高峰

“鸟巢”的建造让李兴钢为世界所知。

2002年,世界建筑大师赫尔佐格和德梅隆想要寻求一位熟悉中国文化且具有国际视野的合作者,共同完成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场馆的竞赛设计,李兴钢脱颖而出,结缘“鸟巢”。

工程的设计与建设经历了5年多时间,用树枝般的钢网把一个诺大的体育场编织成一个温馨的“鸟巢”,千头万绪的内容和工作在李兴钢的脑子里织就成另一个“鸟巢”。2008年北京奥运会结束的时候,李兴钢好像翻越了一座世界高峰,但在成为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的总设计师后,巨大的压力又如期来到李兴钢面前。

如果说,以”鸟巢”为代表的北京2008年奥运会场馆,设计师在追求场馆的宏大而彰显,希望通过场馆来表达当时国家的力量和向世界开放的胸怀。那么,以延庆赛区为代表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场馆,设计师的追求转变为“低调而消隐”,它反映的是高质量发展时代,强调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面向世界的态度与自信。

在山林环境中建设一个庞大的冬奥会赛区,李兴钢没有任何经验。尽管“鸟巢”和延庆赛区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高山滑雪中心都是世界顶级的奥运场馆,差异却是云壤之别。滑雪项目、雪车雪橇项目都要依据山体地形来设计,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雪车雪橇场馆和高山滑雪赛道。                              

第一个难关在哪里?设计理念的提出。

冰雪运动特别能够体现人类在大自然中嬉戏的场景,使用的都是山林场馆,功能与所处的环境的关系如何处理?李兴钢提出延庆赛区的设计理念是“山林场馆、生态冬奥“,将场馆群与山林环境相互掩映、融合、共生,而不是建造几个标志性很强的场馆,并最大限度实现冬奥赛区的生态、环保和可持续。

从2015年开始至今,延庆赛区建设历时6年。从详细摸底到科学评估再到具体实践,李兴钢没有错过任何细节,几年的时间,他跑遍了整个海陀山。

第一次来到海陀山是一个大早,李兴钢跟国际雪联专家一起坐直升飞机上到海陀山山顶,步行下山踏勘场地。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因为山高、林密,山上根本没有路,为了给雪道选线、了解场地环境,从山顶到山脚我们用了一整天时间。”李兴钢说。

不断上山、下山,亲自用脚步来踏勘海陀山的经历,在设计初期还有数次。春夏秋冬,海陀山上都留下过李兴钢的脚印。尤其是冬季严寒期,最冷有过零下40度的低温,因为没有缆车等通勤工具,道路也十分有限,施工条件非常艰苦,工人们就住在山上。在李兴钢看来,正是设计与施工人员的“原始付出”,才实现了在大自然中修建一个“若隐若现”的冬奥会赛区的设想。

建设世界上唯一一条南坡赛道

“雪游龙”是国内唯一一条雪车雪橇赛道,也是全球第十七条、亚洲第三条符合奥运竞赛标准的赛道。2015年,北京申办冬奥会成功之后,雪车雪橇赛事的赛道选址给李兴钢提出极大挑战。

国际上,雪车雪橇中心以及其他雪上场馆的赛道选址有一个很好的传统,一定要依托所在场地的地形进行设计。依山就势,可避免过度的人工化,让赛道与大自然最大程度契合。

走进延庆海陀山深处的国内外冬奥专家们探察着所有朝北的山体坡道。

由于雪车雪橇赛道暴露在室外,阳光照射到冰面会让冰面软硬不均,影响滑行速度和安全,国际体育单项组织要求赛道全程避免阳光照射,背阴成为雪车雪橇赛道的首选朝向。然而,延庆的海陀山赛区核心区内的所有朝北场地坡度都远远大于20%!

而国际体育单项组织规定,雪车雪橇赛道场地坡度范围是15%至18%之间,最高不超过20%。

因为雪车雪橇项目要实现竞技与安全的平衡。坡度太陡,会给运动员的安全造成威胁;坡度太缓,竞技性体现不出来。

最终,北京冬奥组委向国际奥委会和国际体育单项组织提交了当时编号为S2(南向第二号赛道)的选址方案。这条赛道平均坡度为16%,与赛事要求完美吻合。更重要的是,李兴钢团队还配套了在选址之初就设想的解决太阳辐射等问题的技术方案。

该方案被形象地称为“把南坡变为北坡”——搭建遮阳屋顶、设计人工地形、防风背板等,通过一系列人工介入方式构建起地形气候保护系统,使赛道所在区域的温度趋近于合理,并最大限度降低能源消耗。

如今,一个不得已的选址成就了独一无二的“雪游龙”,使它成为世界上唯一一条建在南坡上的雪车雪橇赛道。

一位前来现场认证的国际体育单项组织专家曾表示,今后,其他城市举办冬奥会将不再受场地朝向的限制,人工干预手段让比赛也能在南坡顺畅合理地运行,“雪游龙”为国际雪车雪橇赛事贡献了精彩的中国方案。

借助中国文化开启设计灵感

2198米,小海陀山的最高点,也是高山滑雪中心的出发点。

高山滑雪项目被称为“冬奥会皇冠上的明珠”,北京冬奥会的高山滑雪中心名叫雪飞燕“,山林掩映之中,七条狭长的雪道从2千多米高的山顶蜿蜒而下,包括技术雪道在内全长达21公里,是目前国内最高等级的滑雪赛道。

“3000多米坡面长度的天然地形优势与各种环境差异并存的赛道,确立了延庆海陀山滑降赛道在世界赛道中的地位。”李兴钢说,在这里,由于地形条件的限制,需要选择合理的路线建设索道,所以要坐三段缆车才能到达高山滑雪中心山顶出发区。

缆车行至山腰处,便到了高山集散广场。运动员到此换乘缆车继续向山顶进发,观众则要分流,一部分在此处观看竞速比赛的最后冲刺,另一部分换乘缆车去往回转、大回转观赛区。

在这里,受云贵少数民族山地传统民居——干阑式建筑启发,李兴钢提出并与团队研发了一种弱介入、可逆式、装配化的高山架空平台系统。

立体化的平台顺着山坡谷底叠摞建造,只有钢结构与山地地表点状接触,最大程度减少对山林环境的扰动。“平台系统回避了填土造地盖房子的方式,既保持山体地形不变,又获得大量立体空间。同时所有设施进行工厂预制、现场装配组装,高质又高效。”李兴钢说,冬奥会结束后,可根据运营需要对部分平台进行拆解,恢复山体地形和环境,让场馆建设实现可逆化,既经济又智慧。

在高山滑雪的出发点,李兴钢的设计理念和国内外的传统设计有所不同,他并没有将出发点凌驾在山巅之上,而是选择在山顶平齐的避风之处。

“我们在进行科研总结的时候发现,高山滑雪山顶出发区抵抗住了山顶14级以上的大风,耐住了零下40度的严寒。这其中,结构风洞试验、专门连接构造等科技手段为“抗风御寒”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更主要的原因是,我们把‘雪飞燕’嵌在了山顶下面,而且放到了一个避风的方向,这比凌驾在山顶之上的建筑更好的实现了自我保护。“李兴钢说。

这一巧妙的设计灵感源自李兴钢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无论是一个小亭子还是一个大楼阁,都很少会被建在山顶的最高点,而是位于次高峰或者依托于山体而建,表达的是面对大自然的谦卑姿态。李兴钢解释道,中国的先人用山水画的方式,看起来似乎是一种绘画的构图,其背后则是在传达一种生存的智慧。

在2017年延庆赛区的设计刚开始的时候,李兴钢就在笔记本上画了一副草图,特意采用了中国山水画立轴的构图法。今天来看,这幅山水草图已经变成了一个壮观的冬奥赛区实景,一幅巨型实地山水立体画卷。

中国的山水画讲究“留白“,雪地赛道仿佛是延庆赛区小海陀山水中的留白,相得益彰。李兴钢希望,体育场馆的规模化建造与自然生态相融共生,冰雪运动员在静谧的山林中尽情驰骋,一动一静之间,尽显运动的张力和自然的和谐,表达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和人类对美的独特追求。

关键词: 场馆 山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