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科技 >

青少年沉迷网络短视频危害有多大 模仿恶搞、不健康信息

来源: 法制日报  

青少年沉迷网络短视频危害有多大

国家网信办指导组织短视频平台试点上线青少年防沉迷系统

● 现在,一些短视频平台、直播平台大多存在让人沉迷的算法

● 青少年防沉迷系统内置于短视频应用中,用户每日首次启动应用时,系统将进行弹窗提示,引导家长及青少年选择青少年模式。系统还将试点通过地理位置判定、用户行为分析等技术手段筛选甄别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用户,并自动切换到青少年模式。进入青少年模式后,用户使用时段、服务功能、在线时长都会受到限制

● 加强对短视频平台的监管,完善法律法规,通过完善立法确定网络平台的责任、内容,增加互联网平台的违规成本。强化技术监控,对于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短视频设置自动屏蔽系统

近日,国家网信办指导组织“抖音”“快手”“火山小视频”等短视频平台试点上线青少年防沉迷系统。这是网络短视频领域首次尝试开展青少年防沉迷工作,目的在于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据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及腾讯公司联合发布的《中国青少年互联网使用及网络安全情况调研报告》称,20%的青少年“几乎总是”在看短视频,“每天看几次”的青少年接近10%。

随着科技发展,短视频风靡一时,尤其在青少年中,受众非常广泛,但背后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

去年7月,国家网信办会同工信部、公安部、文化和旅游部、广电总局、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等五部门,开展网络短视频行业集中整治,依法处置一批违法违规网络短视频平台。问题包括,“放任传播低俗、恶搞、荒诞甚至色情、暴力等违法和不良信息,盗用篡改他人版权影视作品,炮制推荐‘标题党’内容,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网民造成严重不良影响,违规情节严重,社会反映强烈"。

《法制日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青少年沉迷短视频的原因和表现比较复杂,需要人们予以更多关注和思考。

沉迷短视频学习滑坡

课间议论去平台打卡

黄萌(化名)的女儿在上海一所大学上学,她告诉记者,由于女儿沉迷手机上的各类短视频App,大学英语六级考试也没有通过。

“上高中的时候,有几次半夜趁我们睡觉时打开电脑看视频,但那时我们在她身边,这种情况还可控。现在上了大学,就算是节假日回家,也是成天抱着手机,更不用提在学校的时候了。”黄萌说。

在江西一所小学当语文老师的金静(化名)告诉记者,一味沉迷短视频对有些孩子的影响的确不小。

“班级测试,要求用某个生字组词,有的学生直接写上了包括这个生字的某个知名短视频平台名称。课间休息时,也听到有的学生讨论要去某个知名短视频平台上‘打卡’。”金静说。

金静认为,孩子们目前处于学习阶段,正是爱模仿和广泛吸收各类信息的成长时期,一旦没有获得有效的引导,容易被短视频上的一些不良信息影响。

“我女儿在短视频平台上看到了一些生活富裕的同龄人的日常生活片段,有时会向父母抱怨吃穿等日用品不够档次。我们只是普通家庭,不可能经常给她买网络平台上一些网红使用的名牌。”黄萌说。

黄萌认为,青少年模式不止适用于未成年人,大学生其实也需要。“希望平台能提供更严格的管理,对于一些大学生用户来说,只要用户持续使用超过一定时长也能够自动关闭。"

在北京一家律所工作的蒙浩(化名)告诉记者,他的外甥对短视频也非常感兴趣,常常一刷就是大半天。

“青少年模式也开启过,但有时父母依然架不住孩子的央求,干脆就把青少年模式给关了让他玩个够。”蒙浩说,“如果家长有原则,愿意花时间管理好孩子的上网时间,平台是否设置反沉迷系统并不重要。但如果家长的监管职责未到位,再严密的反沉迷系统也可能发挥不出作用。哪怕关闭网络短视频,青少年还是可能会沉迷于其他东西。"

对于短视频,青少年也有自己的看法。

高三在校生胡杨(化名)告诉记者,青少年也有自己的思想,不能总是用大人的想法来要求他们,而是应该尊重青少年。就短视频这个问题来说,家长的陪伴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要让青少年通过学习能够明辨是非,这样就不会因为某些短视频的内容影响到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短视频我也看过一些,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我会意识到社会是多元的,也更加珍惜在校园里学习的时光。也希望成年人能用更加平等的眼光看待我们,适当给予我们一些选择的权利。”胡杨说。

辨别能力相对较差

观看视频容易跟风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现实中,还有的青少年由于盲目模仿短视频的内容,引发了一些法律纠纷。

陕西律师赵良善就曾经接手过类似案件。他告诉记者,鉴于互联网领域的新颖性、创意性、快速性,一些青少年沉迷于网络短视频。现阶段,此类网站还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例如表演恶俗、浮夸;传播不健康信息、危险动作;出格搞怪、偏激嘲讽、触碰法律底线等。

“由于青少年的心智尚不成熟,辨别能力相对较差,安全意识薄弱,有些青少年在观看网络短视频的时候容易跟风。例如,模仿高危动作、恶意搞怪等,不仅对自身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也因此造成他人的人身损害。”赵良善说。

赵良善还告诉记者,他近期接手的与短视频有关的案件大多数围绕模仿、搞怪、整蛊等方面,大部分案件都通过调解解决。

在赵良善接手的一起案件中,一个孩子看到网络平台上未成年姐姐用胶带整蛊妹妹的视频,就模仿恶搞,导致自己的弟弟摔伤。其摔伤后,家人发现门框上粘有胶带。

“后来,家长委托我与短视频平台交涉,所幸弟弟受伤不严重。在交涉过程中,短视频平台及时删除了有关视频,并愿意赔付所有医疗费,后来家长选择了和解此事。”赵良善说。

升级防治沉迷技术

落实家长监管职责

据了解,此次上线试运行的“青少年防沉迷系统”内置于短视频应用中,用户每日首次启动应用时,系统将进行弹窗提示,引导家长及青少年选择“青少年模式”,用户开通、关闭“青少年模式”均需输入提前设置的4位数字密码。系统还将试点通过地理位置判定、用户行为分析等技术手段筛选甄别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用户,并自动切换到“青少年模式”。

记者注意到,进入“青少年模式”后,用户使用时段、服务功能、在线时长都会受到限制。例如,每天使用时间不能超过40分钟;晚上10点开始到早上6点之前都无法使用;无法开启直播与同城浏览页面;无法进行充值、提现、打赏等一系列操作。

但有的App卸载后重新安装,就可以恢复正常模式使用,也不再出现弹窗提示是否进入“青少年模式”。

“作为一个教师,我觉得还可以进一步完善技术。虽然防沉迷系统要求密码30天一换,但现在的孩子都非常聪明,要获知父母设置的密码并非难事。未成年人使用短视频可以绑定家长的微信或其他联系方式,一旦超过相应时长,就通知家长,让家长可以远程关闭App。”金静说。

赵良善建议,应该加强对短视频平台的监管,完善法律法规,通过完善立法确定网络平台的责任、内容,增加互联网平台的违规成本。要落实短视频平台自纠自查的责任,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对于短视频平台内容审核人员提出具体的任务、目标、要求,一旦出现违规行为,除对企业进行处罚外,主要负责人也会受到惩处。还要强化技术监控,对于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短视频设置自动屏蔽系统。  记者 杜 晓 实习生 叶子悦

关键词: 沉迷网络短视频

最新文章